■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董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报告在第八部分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要求与精神力量进行了全面部署。“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休戚相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需要自觉承担起新征程的文化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党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文化自信自强,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经验总结与提升,也为我们面向现代化新征程,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引与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强化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现代化新征程已开启,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拓展,地缘政治博弈,民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交织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列宁认为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取得政权,并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历史与实践也反复证明了,意识形态对于国家、民族、政党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旨归,也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遵循。只有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强化思想引领,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铸起守住初心、凝聚人心、坚定信心的坚强力量,实现文化自信自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宝贵经验的总结提升。
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之上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有标识,也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本。新时代十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突破性成就,关键在于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以强烈的历史主动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绘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壮美画卷。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夯实精神根基,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度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宝贵精神财富,不断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持续的动力源泉。
坚持不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筑文化自信自强的话语高地。话语反映的是思想本质、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不断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不断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外宣格局初步构建,我国国际话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部署,对于我们不断用鲜活的中国实践来提升中国理论、用融通中外的新表达来抢占话语高地、用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展现中国文化自信自强提出新要求。为此需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加强新时代适应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和拓展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为传播提供的优势,持续将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提升中国对国际重大问题的发声能力。
(来源:《长江日报》 2022年12月13日 7版)